【阿原農場開發過程】
一個最陽春的農場,也會是一個極簡純粹的能量場,
這是一份對土地倫理的認同與支持,越簡單,越慈悲。
與土地的緣分「阿原,你拿去種,我相信你…,從這裡到那裏都可以用。」
手一畫,就是整個山坡。
2007年阿原在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山脈深處找到了一片已休耕19年的梯地。
淨土需淨心者的耕耘,擁有地權的承租者一心等待有緣之人,
後因結識阿原並認同理念進而敞心交付,於是阿原開始默默與山相守的時光。
那一年,阿原成立剛滿2年,一切如這塊土地荒漫無章。
光陰好比承諾,實踐就是合約,
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是積德,在別人的土地上開花是福報。
從農場設立的2007年迄今,漸漸地我們有了在地一行人,
憑藉對土地的情感,攏聚眾人之力,實踐土地倫理,善念循環。
天堂的塵埃不曾殞落,化成星光亙古伴隨趕路的人;
地上的汗水不會乾涸,每一滴都豐滿了春苗與秋禾。
用純真的心,簡單的人工,
墾拓出一個讓植物自然野生,動物自在行走的農場,沒有圍籬與大門,只有日月與星
空,農場,就應該是這個樣子。
那一年,大家站在巨大的岩石與滿山的荒草面前,沒人感到害怕,只有期待與欣喜,
從尋地、租地到開墾,農場裡每個時間都上演著不同的故事。
人在農場是彌足珍貴的勞動,也是一種對自然的禮敬,
機械在國家公園裡不可使用,沒關係,我們有更溫柔的雙手;
自然灑水設備不懂,沒關係,我們可以徒步兩個小時到清水溪源頭一寸一寸架接;
作物農耕知識匱乏,沒關係,我們可以回到最原始,依循天氣時節,讓土地自然天生天養。
山不轉路轉,路不轉人轉,
移不掉的巨石、樹木保留原地,每日除草、闢地走出一條條小徑,
依照植物生態習性種植,不因開墾而破壞各區域的生態循環,
水池邊總是環繞薄荷,水源來自深層湧泉,終年水溫12-15℃潺潺流動,
穿梭各區植栽,提供沁涼活性。
阿原農場位於四季氣候區分顯著的台灣陽明山國家公園內,因地理環境與氣候關係,
特別採行結合自然農法、秀明自然農法及有機農法三種方式交叉進行藥草的種植耕作,
自製堆肥、豢養蚯蚓、並且培養微生物菌替代農藥使用。
這個農場的藥草不以大量產值作為主要目標,
每株藥草都是尊重土地、風霜日曝後強勁健康的自然恩典。
更感謝的是,連灌溉的用水,都非一般抽取的地下水或儲存水,
而是來自國家公園內山泉水匯集成的清水溪每日滋養灌溉,
讓這裡的每個生命,都能因為自然,良善療瘉而然。
[找地]
阿原生根金山,相信天地草本為植萃之力,為此信念,積極探詢一方淨土。
終於我們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內覓得一處世外桃源。
[巨石護草]
這片山地,入口處巨石橫野如壁壘,進入後腹地寬廣,淺深山色高低樹,遠處山林吐雲霧,心曠神怡
[整地]
山地中地形起伏、叢林野生,我們必須按照植物屬性,闢土整地,避開巨石,打造各類植物專屬生長環境。
[種植]
種植區依據植物屬性散落各處,如何讓土壤濕度能夠穩定,灌溉是難題。
憑藉無數次的摸索與經驗記取,最終我們成功讓水源流經各處維持生態。
[初次收割]
我們兢兢業業收取第一批大地的餽贈,綑在手中的艾草散發濃厚香氣。
[生態池]
在自然環境中,水位、水深是控制植物生長的必要因素,
以水涵養功能為優先考量在農場內設置多處生態池,可略補充地下水源之不足,
並調節土壤與環境,而池中的生態環境順應農場自然產生,
最常見為環繞池外茂盛叢生的各種薄荷。
[設立種植示範區]
為提供新進同仁初步認識農場中眾多植栽,特別開闢一處種植示範區,
依四季栽種時節植物,作為新生教育訓練、企業與代理商參訪解說與導覽之用,
可以實地觸摸與認識植栽,大獲好評。
自古農家以雙手雙腳墾地,踏實遵天,我們也希望這樣的反璞能呼應這塊乾淨的土地,
終於歸真,幸運與大自然一起成長,實踐無為農耕的理念。
作物生長的環境原始粗野,沒有侷限,由於不施藥無化肥,所以它們必須更能忍受外在環境與氣節的變化,以及山豬與野鳥等野生動物的侵擾,所以野性比一般農田裡的植物更強大,植物的自我修護能力相當優異。
Chrome: https://www.google.com/chrome/browser/desktop/index.html